科舉制度等級從低到高,科舉制度等級這個很多人還不知道,現(xiàn)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!
1、從低到高依次為:童生、秀才(生員)、舉人(第一名稱解元)、貢士(第一名稱會員)、進士(前三名分別稱狀元、榜眼、探花)。
(相關資料圖)
2、科舉制度科舉指歷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方式。
3、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辦法,所以叫科舉。
4、從隋代至明清,科舉制實行了一千三百多年。
5、到明朝,科舉考試形成了完備的制度,共分四級:院試(即童生試)、鄉(xiāng)試、會試和殿試,考試內容基本是儒家經(jīng)義,以“四書”文句為題,規(guī)定文章格式為八股文,解釋必須以朱熹《四書集注》為準。
6、擴展資料童生試童生試也叫“童試”;明代由提學官主持、清代由各省學政主持的地方科舉考試,包括縣試、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,院試合格后取得生員(秀才)資格,方能進入府、州、縣學學習,所以又叫入學考試。
7、應試者不分年齡大小都稱童生。
8、鄉(xiāng)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(包括京城)舉行的一次考試,因在秋八月舉行,故又稱秋闈(闈,考場)。
9、主考官由皇帝委派。
10、考后發(fā)布正、副榜,正榜所取的叫舉人,第一名叫解(jiè)元,第二名至第十名稱“亞元”。
11、會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,因在春季舉行,故又稱春闈。
12、考試由禮部主持,皇帝任命正、副總裁,各省的舉人及國子監(jiān)監(jiān)生皆可應考,錄取三百名為貢士,第一名叫會元。
13、殿試殿試是皇帝主試的考試,考策問。
14、參加殿試的是貢士,取中后統(tǒng)稱為進士。
15、殿試分三甲錄取。
16、第一甲賜進士及第,第二甲賜進士出身,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。
17、第一甲錄取三名,第一名俗稱狀元,第二名俗稱榜眼,第三名俗稱探花,合稱為三鼎甲。
18、第二甲第一名俗稱傳臚。
19、狀元授翰林院修撰,榜眼、探花授翰林院編修。
20、其余諸進士再參加朝考,考論詔奏議詩賦,選擅長文學書法的為庶吉士,其余分別授主事(各部職員)、知縣等(實際上,要獲得主事、知縣等職,還須經(jīng)過候選、候補,有終身不得官者)。
21、庶吉士在翰林院內特設的教習館(亦名庶常館)肄業(yè)三年期滿舉行“散館”考試,成績優(yōu)良的分別授翰林院編修、翰林院檢討(原來是第二甲的授翰林院編修、原來是第三甲的授翰林院檢討),其余分發(fā)各部任主事,或分發(fā)到各省任知縣。
22、參考資料來源:百度百科—科舉制度。
本文到此分享完畢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。
關鍵詞:
Copyright 2015-2022 太平洋禮儀網(wǎng) 版權所有 備案號:豫ICP備2022016495號-17 聯(lián)系郵箱:93 96 74 66 9@qq.com